傳統往往是創新的包袱

有人認為「傳統往往是創新的包袱」。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。

有些人認為,一些悠來已久的思想或作法,因為行之有效,且經得起時間的考驗,就會慢慢形成一種僵硬封閉的所謂「傳統」,它們大多時會桎梏未來的創新,反過來成為文明發展的一種包袱,為後人求進增添負累,且有拉倒腳之嫌。個人認為,這情況並不盡然。誠然,傳統於不少情況中,令創新受到制肘,使後者得不到全然的發揮;但亦有很多時候,傳統是重要基石,成就日後的大突破。更重要的是,它是一條很重要的後路,一旦創新出現岔子,我們還可退到這個安身立命之處;所以,傳統只是在某些局限下才成為創新的包袱。

我們不能否認,在不少情況裏,傳統頗像一個負荷極重的包袱,拖慢我們前行的速度。就以四百多年前哥伯尼的日心說為例,這一創新的觀念,就被當時根深蒂固的傳統宗教思想盲目地排斥,視這真相為荒誕惑眾之言,其後續支持者布魯諾更因堅持這先進的觀念而被活活燒死,要待十年後伽利略發明望遠鏡才得到印証。由此可見,一個創新的概念,可以被傳統壓下得不見天日,久久不能被人發見。手機製造商諾基亞公司又是另一例子,由於這間芬蘭公司在傳統手機市場手執牛耳多年,其管理層對巳成功的商業模式形成一種頑固思想,抗拒嶄新的智能手機之開發,要後知後覺才懂開發,卻為時已晚,產品性能大大落後於其他手機製造商。

更甚者,傳統可以封閉得不讓任何創新機會的存在,令後者舉步為艱,原地踏步,不能寸進。百多年前我國清末時期,朝廷抱殘守舊,對西方外來的制度創新嗤之以鼻,不願參詳和學習,致令我們中國國力衰微,為歐洲諸國所侵凌。

然而,縱是如此,我們總不能說傳統每每桎梏了創新,這幾近是一個以偏蓋全的結論。究其實,我們日常所見的創新意念或產品,都有其一定的傳統成份,甚至乎是兩者相結合而成。今天我們用來的代步的主要交通工具汽車,是近百多年來的創新,難道我們看不到昔日傳統人力車和馬車的痕跡嗎?再看看中秋節的賀節食品,若沒有傳統的蛋黃蓮蓉月餅,就沒有今天的冰皮月餅了;今天的立體電影,只不過是將昔日榕樹下說書加以形象化;當今很多在戰事上的先進炮彈,其意念乃建基於我們中國的火藥製作傳統。要數最經典的,就不得不提金融創新,今天大行其道的衍生金融產品,如期指、認股証和牛熊証等等,其價值的計算,均基於原來的傳統股票價值,再配合近廿年的金融工程學,才能誕生這些金融工具。這一切一切都說明,大多的傳統,往往是日後創新的基石,是其起步點。換言之,創新只是傳統的延續,延續過後又成為一個傳統,跟著又將成就另一個層次的創新,如此的生生不息進步下去。我不是說創新不可以從無到有,又或其意念不能來自虛無飄渺的空中樓閣;但這只屬少數,而放眼生活中的創新,大多也有其堅實的傳統基礎。

傳統,自有它發展中的由來價值,對於創新而言,我們實不能將傳統的價值一筆抹殺,甚至完全的推倒重來,這有時會帶來很大的災難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,毛澤東要在社會制度上創新,推行極端的共產主義,鼓吹人民要破四舊,推翻一切舊社會的文明建設和生產關係,意欲將整個國家由白紙一張重新建構起來。結果,這個創新終究在毫無任何基礎下徹底失敗了,而過往的傳統亦因而幾近被消滅怠盡,國家體制頻臨崩潰,幸好其後的領導人加以矯正,才令我國重回正軌且愈趨繁榮。

一個人在旅途上,背負著包袱。若在冒險探著前路時,能將包袱裏一些物件棄掉,自是輕省得多。但總不能將包袱內所有東西,不分重要與否,也一併棄掉;畢竟,包袱內還有一些乾糧,它讓我們充飢,好使我們不致暈倒路上,無法前行。這包袱裏的食物,正正代表的,就是有利創新的傳統成份。

Share your though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