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言可畏

人的說話能成就別人,甚至一言可以興邦;然而「人言可畏」,我們的說話亦可以栽倒他人。試就你的體驗,以「人言」為題,寫作一篇文章。

一句說話,其影響力之深遠,可以超乎我們的想像。萬世師表孔子雖不至於全然認同「一言可以興邦」,但亦認為一句有份量的說話,足以左右他人的思想和行為,發展下去大有可能影響一國之盛衰。澳洲國會議員帕爾默就曾經因與中國一家國企出現商業糾紛而失利,一度公開辱罵中國是雜種,引起了一場頗大的外交風波。既然說話可以興邦亦可喪邦,它便有好壞之分了,好的說話當然可以成就人,而壞的說話,除卻會絆倒人外,怎至可禍及他人終身。

能成就人的說話,最容易令人聯想到的,該是一些激勵人家的說話,我們日常偶爾也聽到一些成功人士,感謝某人某君話語的鼓動;然而,就說話帶來的成效而言,能使人長進的,不一定是表面善意的説話,批評也可以帶來好的結果。中國的盛世之一唐朝,當中要數最英明的君主,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屬,我想,若他沒有良臣魏徴的時刻批評,他未必做到中國史上數一數二的賢君;忠言逆耳,魏徵的說話其實很不動聽,致令李世民曾一度惱羞地說:「會須殺此田舎翁」,但魏氏這些狠批的說話,的而且確令李世民治國時有所警惕,更因此打造了後世所稱譽的「貞觀之治」。

懷善意的批評説話,像一面鏡子,可以正衣冠明得失,固然是好說話;可是,一些對他人不經意的涼薄話,甚至乎是惡毒的批評,亦可成就別人,可以是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好說話。台灣旅美小說家於梨華,曾在她的文章中提到,走上寫作之路,全因她老師的一句話。於梨華年輕時曾想報讀台大外文系,拿著成績表去見教授,教授見她的英文分數並不理想, 冷冷地跟她說:「你這種英文,也想唸我們外文系。」那一刻,她對自己說:有朝一日,不但要學好英文,而且要用英文寫作,要讓他跌破眼鏡。果然她在美國不僅拿到英美比較文學學位,並教美國學生寫作。她並沒有對這位教授懷恨在心,反而變成感謝。她說,要不是那句話刺激了她的好勝心及上進心,恐怕就不會有今天。由此可見,一句好說話,一句能激勵人心的話語,重心不在於其內容,當中所包含的訊息,是正面抑或負面,毫不重要,關鍵在於聽者的心志。也許,教授對於利華那翻說話,於現今大部分意志薄弱的年輕人來說,可能受不了,甚至去尋死,那麼,該翻說話便很「壞」了!

既然說話的好壞,端視乎聽者的心態與意志,那麼「人言」是否可畏?說話會否栽倒人,重心便不左說話本身了,而是接收者如何演繹那翻說話。譬如近十多年互聯網的謾罵文化,攻奸的說話可以非常惡毒,但若受害人本著「淸者自淸」的原則,深信「謠言止於智者」,又怎會害怕得被絆倒呢!充其量那些狠辣的批語,聽者只視作為一種警惕,告誡自己真的不要犯下人家誣陷自己的那些過錯,若然,網上的瘋言瘋語,不但不是壞說話,更起著積極的作用,倒過來是好說話了!究其實,單從說話的內容來看,根本就沒有好壞之分,一位君主,聽到佞臣獻媚的說話,不但沒有聽進耳,反之背其道而言,愈發英明,難道我們便認為那佞臣所說的是「好説話」?甚至那位臣子是忠臣?一段勉勵的説話,聽者可能承受不了那份寄望,稍遇挫折後便益加自暴自棄,難道言者當初所說的,是一翻惡言?

既然說話的好壞,視乎最終得出的結果,而結果又𣎴是言者單方面可構成,那麼聽者也要對這翻說話之好壞負上責任。說話是對人說的,雙方應有責任。首先,言者所說的內容,有時也要體察對方的感受和當時的情況,過份的直言,縱使是善意和坦誠,也未必能造就對方;典型的例子是我們總不能在眾目睽睽下直斥對方的不是,自尊心的作崇,聽者可能逆其道而行;另一方面,聽者也要懂得分析對方的說話,辨出對錯的地方,虛心接納其中的真諦,然後循著正確方向作出改善。由此,在雙方努力下,人言盡皆善,並無惡毒之說了。

Share your though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