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知與自信

自知相比於自信,在求學和處事上都來得重要,甚至更為終身受用。

你同意以上這看法嗎?試就你的個人體會,表達你的觀點。

一字之差,謬以千里,自知跟自信,兩字看似接近,但其意思可真相距十萬八千里。自知所指的,是個人對自身的一種了解度,明白到自己在某方面的局限;而自信則是一種精神表現,這氣度的強弱與否,多少取決於我們對個人能力的肯定,是故兩者在本質上大有相異之處。然而,這兩項素質對我們的個人發展,卻是同樣重要,並沒有那一個較優勝可言。

就以我們求學而言,缺乏自知和自信,均削弱我們積極向學的熱情。求學就是求知,在求學的進程中,本著自知,深知道自己學養的不足,我們才會發𡚒圖強加以學習;自信也是如此,若我們認為自身的學習能力有限,難成大器,於是自暴自棄,在無心向學和散漫學習下,學問自然做得不好。我們綜觀古今中外的大學者,從他們的文字和說話,均能窺探出他們的學習態度,既有自知,亦有自信。愛因斯坦曾自信地說:「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、思考、再思考,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。」但他亦深明自己的能力所在,對自己的過往有這樣的描述:「我是一個執意的而又有自知之明的年輕人」,亦說過:「我沒有甚麼特別的才華,不過喜歡尋根究底地追求學問罷了。」已故的國學大師季羨林曾幽默地如此說:「我常說自己是‘樣樣通,樣樣鬆’,這話並不確切。很多方面我不通;有一些方面也不鬆。」自知中隱藏一份自信。由此可見,求學之道,自知與自信,兩者是缺一不可的。

就以我們處事而言,唯有自知與自信相互兼容,事情才有可觀的進展。中國歷史有一場著名的戰役,名為「長平之戰」,發生於戰國末期,涉及秦趙兩國的干戈,雙方對峙達三年之久。趙國起用任用廉頗為大將軍,他處事極其謹慎,且深具自知之明,了解趙國的軍力與秦朝相若,並無必勝的把握,以至畏首畏尾,三年不出戰,虛耗國家人力物力,令趙國國內經濟幾近崩潰;然而,其後改以趙括掌領大軍,卻又因他過份自信,目空一切,不理客觀情勢,盲目指揮,只曉得紙上談兵,最終令趙國全軍覆滅。從中我們不難領略到,唯獨自知與自信兼備,我們做事先可進退有據,不失方寸;才能秉著自己真確的能力,順勢而發展。若不然,我們不是一事無成,便是功敗垂成了。

自知與自信的融和為一,除了在具體的求學和處事兩方面讓我們有莫大的長進外,也為我們待人接物帶來終身的裨益。正因我們有「自知之明」,深明學海無涯,這不但驅策我們有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,更令我們因「總有的無知」而表現得謙虛,正所謂「滿招損、謙受益」,自知令我們在人前不敢托大,不會處處露出過份自滿的行徑,避免招人非議甚至被排斥,這實在是明哲保身之做法。另一方面,自信又令我們有一定的尊嚴,令我們不會過於自卑而失卻別人的欣賞;更甚者,自信帶來一份能感染別人的氣質,令人樂意與我們衷誠合作,一起努力,達到共蠃的局面。需知道,人生於世,我們的成功,多少賴以別人的幫助和支持,自知和自信,可真是與人和善的必要條件。

自知與自信的重要,實在無分軒輊,二者不可或缺。在我們有本領的範圍內,力爭一點自信,無可厚非,就是有點「恃才傲物」,也不為過。當然,遇到我們不善長的,就由不得我們意氣風發,只好乖乖的俯首甘為孺子牛,示弱於人前,這是自知之明。

Share your thoughts